而就在午夜整点,天文台的主天线突然自行转动,对准了猎户座方向。
一道金色光束射出,穿透大气层,直奔深空。
与此同时,地球上数百个共鸣终端同步响应,形成一张覆盖七大洲的情感网络。每一处亮起的灯光,每一句说出的“我想你”,都化作脉冲信号,汇入这条横跨天地的光之桥梁。
三个月后,国际空间站宇航员报告异常现象:在每日例行拍摄地球夜景时,照片中频繁出现无法解释的光纹轨迹。这些光线并非来自城市灯光,而是从废墟、墓园、老屋等地点升起,交织成网,仿佛整颗星球被一层看不见的茧包裹。
科学家称之为“地球记忆场”。
又半年,NASA接收到一组来自太阳系边缘的回传信号。来源不明,编码方式前所未见。解码后,竟是地球上世纪六十年代广播的一段儿童节目录音??《小熊维尼的故事时间》。更令人震惊的是,信号中夹杂着一句额外信息:
>“我们收到了。谢谢你们还记得我们。”
无人知晓这是哪个文明的回应,也无人能确定这是否真实。但自此之后,世界各地的孩子开始做同一个梦:梦见一座漂浮在星海中的旅社,门口挂着一块木牌,上面写着:
**“欢迎回家,迟到的旅客。”**
于生最后一次翻开日记本,写下新的一页:
>“原来我们都错了。
>我们以为科技是为了对抗遗忘,
>其实它只是帮我们找回早已拥有的能力??
>去爱,去记得,去相信那些看不见的存在。
>异度旅社不在别处,
>它建在每一次心跳与思念的交汇点。
>只要还有人愿意呼唤,
>就永远有人,在另一端应答。”
多年后,当人类首次登陆半人马座β星系的类地行星,探险队在一处古老遗迹中发现了一块石碑。表面刻着无数陌生文字,唯有底部一行清晰可辨,用的是中文简体字:
**“这里也曾有人思念故乡。”**
带队科学家沉默许久,终于打开随身设备,录下一段语音:
“妈,我们到了。天很蓝,风很轻。你要是看见,一定会说像极了家乡的春天。”
录音上传至全球记忆网络的瞬间,地球上十万台老旧电视机同时开启,画面中浮现出一位白发老人坐在藤椅上的影像,微笑着点头,嘴唇轻启:
“嗯,真像。”
没有人知道这段影像从何而来,也没有人关心。
因为他们都知道??
思念,终会抵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