是央措的消息:“老师,塔县最后两个点位已完成并网调试。孩子们今晚第一次看上了动画片,笑得像个疯子。我把视频传上去了,您一定要看。”
他点开链接。
画面晃动,显然是用手机拍摄的。一间简陋教室里,投影仪投出《大闹天宫》的画面,十几个孩子挤在一起,眼睛瞪得滚圆,嘴里哇哇叫着。有个小男孩突然跳起来喊:“孙悟空!你终于来了!”惹得全场大笑。
镜头转向央措,她笑着流泪:“他们说,这是他们人生中第一次‘看电影’。”
林建国闭上眼,嘴角扬起。
这一刻,所有的疲惫都被洗去。
他又打开“千灯智库”的投稿页面,发现又有新提交??署名“若尔盖草原牧民合作社?格桑旺堆”,标题是《用羊毛毡包裹电缆接头防冻试验报告》。
他点进去,看到一张照片:一根裸露在外的电缆接口被厚厚一圈白色毡布缠绕,外面再套上防水胶管,旁边插着温度计,显示室外零下二十九度,内部维持在零上四度。
附言写道:“以前冬天总跳闸,牛棚里的小牛冻死好几头。今年用了这个法子,三天了,没断过一次电。希望别的村子也能试试。”
林建国当即批注:“列为‘本土智慧库’A类案例,奖励五百元技术推广基金,并安排技术人员协助标准化生产。”
他正要关闭页面,忽然注意到右下角一条不起眼的提示:“累计投稿人数突破一万。”
一万。
这意味着,有一万个普通人,在用自己的方式守护光明。
他怔住了。
三十年前,他是孤身一人背着工具包翻山越岭;如今,这片土地上有成千上万双眼睛盯着每一寸线路,有无数双手在风雪中抢修、创新、传递。
这不是一个人的长征,而是一代人的觉醒。
他打开录音功能,准备再录一段给全体队员的语音。
可还没开口,电话响了。
陌生号码。
他犹豫了一下,接通。
“喂?是……林建国老师吗?”一个沙哑的男声,带着浓重西北口音。
“我是,请问你是?”
“我是敦煌那边护电网的老马,以前在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干过电工……我听说你们那个‘烛影’项目招人,不限年龄,只要会手艺……我就打了这个电话。”
林建国坐直了身子:“你说。”
“我六十八了,退休八年。老婆走得早,儿子在杭州上班,家里就剩我一个。闲着也是闲着,我想去边疆,去最缺电的地方干活。我不图钱,管饭就行。要是能让我穿上那件橙红色工装,胸前别个火焰徽章……这辈子就算圆满了。”
林建国沉默了几秒。
然后他说:“你明天来成都启明学院报到。我们会安排体检和岗前培训。只要你身体允许,‘烛影’欢迎你。”
对方愣住了,声音颤抖起来:“真……真的可以?”
“当然。”林建国笑了,“我们从来不看年纪,只看心里有没有火。”
挂掉电话,他继续刚才未完成的录音:
“今天有人问我,这场仗什么时候能打完?我说,也许永远打不完。但正因为打不完,才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下去。你们当中,有十四岁的少年,也有六十八岁的老兵;有博士教授,也有放牛娃出身的牧民。可你们都有同一个名字??光明的守护者。”
“记住,不是我们在拯救谁,是我们共同在建造一个不让任何人掉队的世界。当你累的时候,想想那些第一次看见电灯亮起时睁大的眼睛;当你冷的时候,想想某个孩子正借着你修好的电路温习功课;当你怀疑意义的时候,想想千里之外,正有人因为你的一盏灯,决定留下来读书、行医、教书、返乡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