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艰难地回想。终于写出三条:给山区小学捐过旧电脑;疫情期间在社区做志愿者分发物资;前年冬天收留了一只流浪猫,后来联系领养家庭送走。
第三题更离谱:
【如果您的服务能传递一种情绪,您希望接收者感受到什么?为什么?】
我盯着这行字看了十分钟。
最终写下:“平静。因为这个世界太吵了,而痛苦往往来自无法安静地面对自己。”
第四题:
【请上传一段一分钟以内的语音,讲述一个您曾失败却仍感骄傲的经历。】
我点了录音。
声音有些抖:“去年,我主导的骑手疲劳预警模型上线。初衷是减少超时配送和工伤。但我们高估了系统的柔性,低估了现实的复杂。很多老骑手不会用智能设备,结果被系统自动降权,收入锐减。我提出暂停迭代,却被否决。两个月后,我递交了辞职信。这是我职业生涯最大的失败,但我至今觉得,那是我唯一做过的人性化选择。”
录音结束,我长舒一口气。
问卷提交成功,页面跳转至等待页:
【您的申请已进入深度评估阶段,预计反馈时间:7-30个工作日。】
没有秒拒,没有红叉。
我的心跳加快了。
彭琴凑过来看了一眼,轻轻笑了:“有意思。他们真的在‘看人’。”
“你觉得我能过?”我问。
她摇头:“我不知道。但至少,你开始诚实地面对自己了。”
我们都没说话。咖啡馆的音乐换成了一首老歌,《平凡之路》。窗外,一对情侣正笑着合影,女孩踮起脚尖,男孩举着手机。
那一刻,我忽然明白为什么轻松慢行不愿降低门槛。不是傲慢,而是保护??保护那种稀有的、脆弱的“共振”不被消费主义玷污。
七天后,我收到邮件。
标题很平淡:《关于您的会员资格评估进展说明》。
内容却让我浑身发冷:
【尊敬的吕程先生:
感谢您提交完整申请材料。经系统初审及人工复核,您的背景资料已通过第一阶段评估。现邀请您参与线下“触觉共情测试”,时间为本周五下午三点,地点:柏翎疗域B区3号房。
请注意:本次测试不涉及任何形式的身体接触或医疗操作。测试结果将作为是否授予会员资格的核心依据之一。
另附提醒:请勿携带电子设备入场,着宽松棉质衣物为宜。】
我反复读了五遍。
触觉共情测试?那是什么?
彭琴看到邮件也皱眉:“我没听说过这个环节。以前都是线上审核+健康评估就结束了。”
“是不是新规则?”我问。
她摇头:“更像是……针对你个人的特别流程。”
周五下午,我提前半小时到达柏翎疗域。
这里依旧是京城最神秘的SPA圣地,江氏集团嫡系产业,会员年费三十万起步。可如今,它竟成了轻松慢行的测试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