顶点小说

顶点小说>1988从蔬菜大棚开始 > 第309章 内销(第2页)

第309章 内销(第2页)

村民多次上访无果,直到有人在网上看到“公民水证”的案例,连夜打电话求助。

抵达当晚,村里小学教室成了临时指挥部。二十多个村民围坐一圈,年纪最大的七十岁,最小的是个初中生。李哲教他们使用便携式多参数水质仪,讲解如何识别异常电导率与溶解氧变化。

“你们不需要懂太多理论,”他说,“只要学会观察、记录、对比。如果今天河水突然变浑,鱼翻了肚皮,或者井水有异味,立刻采样,拍照,上传。一个人的声音会被压下去,但一百个人同时发声,谁都捂不住嘴。”

培训持续三天。结束时,村民们自发成立了“护水队”,排班巡逻河道,每人配发一个防水记录本和简易检测包。那个初中生还画了一幅漫画贴在村委会门口:一只眼睛浮在云端,写着“我们都在看着”。

项目开工前一天,护水队在排水明渠下游采集到第一份异常样本:总氰化物超标九倍。数据上传瞬间,平台自动触发预警机制,周边五个县市的持证用户收到提醒,陆续开展协同监测。

与此同时,纪录片团队赶赴现场拍摄。镜头扫过施工现场堆积的化学品桶,标签模糊不清;拍到工人徒手搅拌废液,皮肤溃烂;也拍到村干部在会议室清点现金,笑着说:“上面说了,这事必须办成。”

视频发布后,舆论哗然。

第七天,国务院督查室介入,责令项目全面停工,成立联合调查组。半个月后,市政府宣布撤销该项目审批文件,并对相关责任人启动问责。

庆功宴上,那位七十岁的老农站起来,颤巍巍端起一碗井水:“这是我活了大半辈子,第一次觉得,这水是甜的。”

李哲没说话,只是默默掏出手机,打开“公民水证”后台地图。屏幕上,代表监测点的小红点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全国版图上蔓延??华东密集如星,西南渐次点亮,东北也开始出现零星光斑。

他zoomin到东北某小镇,发现最新上传的数据来自一所乡村中学。检测者署名:张晓梅,高一学生。项目:硝酸盐。结果:超标2。3倍。备注栏写着:“老师说可能是化肥渗入地下水,我想查清楚,因为我奶奶喝了三十年。”

他把这条记录转发到团队群聊,只打了一个字:“好。”

夜深人静,他独自回到七号院。院子里,张小雨正蹲在菜棚边写日记。见他回来,抬起头笑道:“今天我们学校成立了‘少年水卫士’社团,有二十八个人报名!校长还答应让我们在科学课做实验。”

李哲蹲下,摸了摸她的头。

“你知道最难的事是什么吗?”他轻声问。

“是什么?”

“不是发现污染,也不是揭露真相。”他说,“是最难的是,当所有人都说‘算了,改变不了’的时候,你还愿意相信,一点点做下去,真的有用。”

小女孩认真想了想,说:“我觉得有用。你看,我们的紫甘蓝长得多好。”

李哲笑了。

的确,那一片紫甘蓝郁郁葱葱,叶片肥厚,色泽饱满,在月光下泛着健康的金属光泽。它们扎根于这片曾被怀疑有毒的土地,却以最沉默的方式宣告:只要根系触及清水,生命终会复苏。

第二天清晨,他又接到冯家屯老支书的电话。

“李老师,昨天晚上,村里几个年轻人商量着要搞生态农业合作社。他们说,既然水干净了,就不能再施化肥农药,得种有机菜。”

“挺好啊。”李哲说。

“问题是……他们想找你当技术顾问。”老支书嘿嘿笑,“工资没有,管饭就行。”

“我答应了。”李哲挂了电话,转身走进厨房,从冰箱拿出一瓶自酿的酵素发酵液。标签上写着:EM菌原液,用于土壤修复,第三批次。

他知道,从检测一滴水,到净化一片土,这条路还很长。但他也清楚,如今已不再是他在孤军奋战。

中午,张小雨带来一群同学参观七号院。孩子们围着蔬菜大棚转了一圈又一圈,好奇地触摸滴灌管、雨水桶、太阳能杀虫灯。临走前,一个小男孩怯生生地问:“李老师,我也能当水医生吗?我家门口的小河最近总是臭。”

“当然能。”李哲递给他一支pH试纸,“明天就开始,好不好?”

男孩用力点头,小心翼翼把试纸揣进口袋,像接过一枚勋章。

傍晚,天空飘起细雪。李哲站在晒台上,看雪花落在大棚顶上,渐渐积成一片洁白。手机震动,是一条新消息:

【“公民水证”平台注册用户突破十万。今日新增监测点3个,累计触发预警18次,其中6起已引发官方介入调查。】

他放下手机,望着远方朦胧的山影。

这个世界依旧不完美。仍有黑烟升起,仍有谎言横行,仍有弱者无声倒下。但也有越来越多的人,在寒夜里点燃蜡烛;在荒原上种下种子;在无人注视的地方,坚持做正确的事。

而这,正是希望本身。

风再次吹起,卷着雪花掠过屋檐,穿过树林,拂过千千万万尚未命名的河流与井口。

它不再只是风。

它是无数普通人脚步的回响,是母亲为孩子弯腰采水的身影,是少年握紧试管的手,是老人颤抖却坚定的签名。

它是这个时代最温柔也最坚韧的力量。

它正把火种,送往春天。

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