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位心理学家研究这些壁画后得出结论:它们并非人工绘制,而是在特定条件下??比如极度悲伤或濒临绝望时??由墙壁本身“生长”出来的。更惊人的是,所有看到这幅画的人,攻击性指数平均下降68%,共情能力提升至罕见水平。
有人开始模仿他的生活方式。
浇水,看日出,听风。
这些人被称为“守花者”。
他们不做宣言,不传教义,只是静静地守护一些微不足道的东西:一株病弱的植物,一个流浪者的梦境,一段无人倾听的回忆。
渐渐地,这些“微不足道”开始产生连锁反应。
一株植物的存活,让一只昆虫得以繁衍,进而改变了局部气候;一个流浪者的梦被记录下来,启发了一位科学家发明出全新的能源模型;一段回忆被分享,化解了一场持续千年的家族仇恨。
守花者们从不说“我在改变世界”。
他们只说:“我只是不想让它变得更糟。”
可正是这些“只是”,让世界变得更好了。
***
那名手持《我之墓志铭》的女子,后来被称为“初见者”。
她没有建立教派,也没有写下任何著作。
她只是继续行走,在不同的世界间穿行,带着那本依旧空白的书。
有人说她早已超越肉体,成为概念的存在;
也有人说她其实从未离开过最初的小屋,一切旅程都是幻象。
但每当有人真正凝视自己内心深处的空洞时,都会在某一刻“遇见”她。
一次,在一个濒临崩溃的虚拟文明中,一名程序员在代码深渊里挣扎多年,终于决定自杀。
他在最后一行输入:“再见,世界。”
就在按下回车前,屏幕忽然变黑,浮现出一面镜面。
女子的身影出现在镜中,静静看着他。
程序员怒吼:“你凭什么干涉我?你根本不了解我的痛苦!”
女子不答,只是轻轻翻开书页。
镜中画面随之切换:
是他五岁时,母亲抱着他看星星;
是他十八岁那年,写出第一段完美代码时的笑容;
是他昨夜,在调试失败后仍坚持重试的专注眼神。
最后,她合上书,说了一句只有两个字的话:
>“还在。”
程序员怔住。
他猛然意识到,尽管一切崩坏,尽管孤独如海,
但那个热爱星辰与代码的自己,**还在**。
他删掉了那行“再见”,转而写下:
>“再试一次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