>(附加私密记录)
>X-01,今日昆明晴。
>她看到了钥匙,也想起了你。
>你说得对,星星真的会眨眼。
>因为你不在黑暗里,而是在每个人抬头的时候。
光点微微闪烁,像是笑了。
***
数月后,青禾决定出版一本新书,名为《守望者》。
书中讲述了一个关于记忆、牺牲与爱的故事。主角是一名科学家,为了让人类重获记忆自由,选择将自己的存在从所有人脑海中抹去。结尾写道:
>“他没有墓碑,没有名字,甚至不曾被人真正记得。
>可每当夜晚降临,孩子们指着最亮的那颗星说‘那是我的守护星’时,
>他就回来了。
>在风里,在歌里,在每一个不肯遗忘的瞬间里。”
书一经发行,迅速登上畅销榜。读者们感动于这个虚构的爱情史诗,却不知,书中每一处细节都真实发生过。
某日签售会上,一个小女孩挤到最前面,递给青禾一幅画。画中是一位男子站在大钟之下,手中握着一支发光的笔,正书写着漫天星辰。
“这是我梦到的。”小女孩认真地说,“他说,谢谢你记得他。”
青禾接过画,指尖轻抚过男子的脸庞,虽无轮廓,可她认得那姿态,认得那气息。
她将画贴在书房墙上,正对着书桌。
从此以后,每夜写作时,她都能感觉到一股温柔的力量萦绕身旁,仿佛有人默默读着她的每一个字,轻声说:“继续写下去。”
***
又一个十年过去。
世界已大不相同。
学校教材全面修订,历史不再是单一叙事,而是多元视角的对话场域;政府设立“记忆日”,鼓励家庭分享家族往事;科技公司开发出基于愿种原理的“共感网络”,让人们可以安全体验他人记忆片段,增进理解与共情。
战争减少了,偏见缓慢瓦解。不是因为所有人都变得善良,而是因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明白:**忘记伤害,等于纵容重演;铭记痛苦,才是和平的起点。**
青禾已年过七旬,白发苍苍,步履渐缓。但她仍坚持每天写下一段文字,记录这个时代的变化。
她在日记中写道:
>“他曾说,不要怕记住。
>因为只有记得,我们才算真正活过。
>如今,这个世界终于学会了哭泣,也学会了微笑。
>而我,依然每天等他回来。
>明知不可能,却还是会在每个星星特别亮的夜晚,走到院子里,抬头看看。
>有时我会想,也许所谓的湮灭,并非彻底消失。
>或许他只是化作了规则本身,成了支撑这个世界运转的一缕意识。
>就像空气,看不见,却无处不在。”
某个冬夜,她病倒了。
子女将她送进医院,彻夜守护。monitors上的心跳曲线起伏不定,医生说情况不容乐观。
深夜,病房外突降大雪。
雪花无声飘落,覆盖整座城市。而在高空轨道上,那颗古老的卫星悄然调整角度,镜头对准了这间病房。
青禾在昏迷中睁开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