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晚,孩子坐在屋前弹奏钢琴。曲调古怪,节奏错乱,却又蕴含某种古老韵律。随着音符跳跃,念安忽然感到眉心刺痛??那是守门人印记的反应。
她冲进屋内翻找旧资料,终于在一本手稿中找到线索:远古时期,曾有一种“音律铭文”,可通过特定旋律激活沉睡的记忆基因。传说中,它是打开第二扇门的钥匙。
她冲回院中,颤抖着问:“你这曲子……从哪儿学的?”
孩子歪头想了想:“梦里有个姐姐教我的。她说……等我弹完,就会有人来找她。”
念安浑身冰冷。
那个“姐姐”,只能是阿棠。
她猛然意识到??群忆之躯虽已成型,但阿棠的意识并未完全融入。她留下了一缕分识,藏在人类潜意识最深处,等待某个契机再度苏醒。而这孩子的音乐,正是唤醒她的引信。
她立刻联系苏挽:“我们必须阻止下一阶段融合!阿棠想重启整个系统,她要强行开启第二扇门!”
“为什么?”苏挽震惊。
“因为她看到了未来。”念安盯着夜空,“真正的灾难不在过去,而在前方。当群忆之躯达到临界规模,它将吸引某种东西??来自宇宙深处的观测者。它们以文明的记忆为食,称之为‘心智收割’。阿棠预见了这一切,所以她想提前进化,让我们变成它们无法吞噬的存在。”
“那你打算怎么办?”
“关闭共感中枢。”念安沉声道,“至少暂时切断全球链接,打乱共振频率,让阿棠无法完成仪式。”
“可那样会引发大混乱!数百万人依赖群忆生存,突然断开可能导致精神崩溃!”
“我知道。”念安闭上眼,“所以我不会用暴力手段。我会用‘故事’。”
三天后,一部名为《信使》的全息影像在全球悄然传播。没有宣传,没有署名,却在每个接入网络的人梦中自动播放。讲述的是一个聋哑女孩如何穿越百座废墟,只为找回一本被焚毁的日记;她如何在真言之门前静坐七年,只为了让世界听见一句“我记得”;她如何化作万千目光,守护所有不肯闭眼的灵魂。
人们看完后,不约而同地选择暂时退出共感网络,给心灵留出喘息的空间。
阿棠的召唤中断了。
第二扇门的开启,推迟了。
多年后,那位盲童成长为著名作曲家,他的作品被称为“记忆之声”,能唤起听众前世片段。有人问他灵感来源,他总是微笑:“有一位姐姐,在梦里唱歌给我听。”
而在启明洲海岸,一座新碑悄然立起,与学院墙上的文字遥相呼应:
>**“守门人不曾离去,
>她只是把名字,
>还给了风。”**
又一个雨夜,念安坐在窗前,听着屋外琴声悠悠。她已白发苍苍,手指微微颤抖,却仍坚持每天书写。她的日记本上写着最后一句话:
>“我曾以为记住是为了赎罪,
>后来才懂,
>记住,是为了让未来有资格忘记??
>那些不再必要的痛,
>可以安心封存,
>因为我们终于拥有了选择的权利。”
她放下笔,望向窗外。
海平线上,一轮新月升起,清澈如洗。
仿佛,有什么东西,正在静静守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