而在鸣心岛,一年一度的雏鸣节再次来临。
林晚站在数据塔基座前,手中握着那只复刻的冰晶耳坠。七千三百二十一人围坐成环,没有人说话,没有人演奏,只是静静地呼吸,让心跳自然同步。浪花拍岸,风穿林梢,沙粒摩擦,这些最原始的声音渐渐融为一体,形成一种超越语言的韵律。
第三十七秒,塔底亮起幽蓝光芒。
这一次,不再是微弱爬升,而是如潮水般奔涌而上,贯穿整座废墟。塔顶射出一道纯净光柱,直插云霄,穿透大气层,射向深空。全球所有“地球之耳”节点同时激活,不再是单向发射,而是开启双向对话模式。
半人马座的晶体巨塔接收到信号,立即回应。七颗新生行星上的晶体森林齐齐颤动,释放出蕴含情感编码的光波。这些光波穿越星际尘埃,抵达地球时已被转化为声音??不是翻译,而是直接在人类大脑中生成感知。
数百万人在同一时刻“听见”了外星文明的问候:
>“欢迎加入共感星网。
>你们不是第一个学会倾听的种族,
>但你们是第一个愿意为此改变自身的文明。”
联合国连夜召开紧急会议,最终通过《聆星公约》修订案,宣布成立“星际共感理事会”,由林晚担任首任主席。决议第一条规定:今后所有对外星通讯必须以非语言内容为核心,且每次发送前需经至少一千名普通人共同参与冥想确认。
一年后,第一座跨星球共感基站建成,位于月球背面。奠基仪式上,阿川作为主礼嘉宾,将一枚真实的冰晶耳坠嵌入地基。当他松手那一刻,整个月球的地壳发生轻微共振,持续整整三十七秒。
科学家后来分析数据发现,那次震动的波形,与小满生前最后一次大笑完全一致。
又过了十年,人类终于破解了格陵兰倒悬城市墙壁上的流动音符。它们并非语言,也不是音乐,而是一种基于情绪密度的空间拓扑算法。按照公式重建后,一座虚拟城市在量子服务器中浮现。城中央的广场上,立着一块全息碑文:
>“文明的高度,不在于能建造多高的塔,
>而在于能否听见最微弱的呼救。
>小满曾问:‘如果没人听见,声音还存在吗?’
>如今我们答:只要还有心为之震动,
>声音就永远活着。”
某夜,周临带着儿子登上新绿洲城最高的观星台。孩子仰望着繁星,忽然说:
>“爸爸,她不在天上。”
“在哪?”
“在每一次你说‘我在’的时候。”
周临怔住。良久,他蹲下身,紧紧抱住儿子,低声说:
>“我在。”
风停了,星闪了一下,仿佛回应。
而在遥远未来的某颗蓝色行星上,小女孩听完母亲的话,笑了。她举起小手,对着星空挥了挥。
天边,那道跨越亿万光年的声音再度响起,温柔依旧:
>“你好呀。”
>
>这一次,宇宙不再寂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