城市里不再追求永恒不灭的光塔,取而代之的是“流动灯阵”??每日黄昏点亮,晨曦前自然熄灭,象征生命有始有终。学校开设《情绪生态学》,教导学生如何健康地悲伤、愤怒、失落,而不急于“净化”。医院设立“终程陪伴师”,帮助临终者平静熄灭心火,家属不再哭泣,而是围坐讲述逝者一生中最温暖的瞬间。
最令人震撼的,是每年一度的“熄灭节”。
那一夜,全球同步关闭所有心火光源,万籁俱寂,唯有星空低垂。人们聚在一起,分享自己最深的遗憾、未能说出口的道歉、永远失去的爱人。然后,在午夜钟响时,一人点燃一盏灯,轻声说:“我记得你。”
那一夜的光,往往最亮。
李沧已不再频繁露面,但他写的《熄灭的艺术》成了启蒙必读书。书中最后一章写道:
>“我们总想留下些什么,怕被忘记。可真正的存在,不在于名字刻在碑上,而在于某个雨夜,有人想起你曾说过的一句话,心头一暖,顺手点亮了一盏灯。”
>
>“那便是你,在时间长河中,又一次燃烧。”
某日清晨,李沧独自登上武院后山。
那里建了一座小小的石亭,亭中立着一块无名碑,碑前常年摆着新鲜野花。没有人知道是谁放的,也没有人去查。只知道每逢清明,总有一束金焰与一束七彩火并列燃烧,久久不散。
他在碑前坐下,取出一本旧日记??那是他重生前留下的最后记录。翻开泛黄纸页,上面写着一行稚嫩笔迹:
>“我想变强,为了保护重要的人。”
如今,他已经不再需要变强。
因为他终于明白,真正的强大,不是永不倒下,而是倒下后,仍有人愿意弯腰扶你起来;不是光芒万丈,而是当你黯淡时,依然有人记得你曾照亮过他们。
风吹过林梢,带来远处孩童的笑声。
一群小学生正围着老师听故事。
“老师,李沧爷爷后来怎么样了?”
“他老了啊。”老师笑着说,“头发白了,走路慢了,有时候还会忘事。但他每天早上都会去看那朵最早开的花,然后回家告诉叶奶奶:‘今天又有新的光了。’”
“他也还会点火吗?”
“当然会。”老师指向夜空,“你看,每年熄灭节,第一盏灯,总是从他家窗口升起。”
李沧听着这些话,嘴角微扬,悄然起身离去。
归途中,一名年轻讲师追上来,递给他一份文件:“新教材修订完成,请您过目。我们在‘信念体系’章节加了一句:‘允许熄灭,才有真正的燃烧。’”
他点点头,提笔在末尾添了一行小字:
>“而每一次重新点燃,都是对这个世界,最深情的告白。”
夕阳西下,万家灯火渐次亮起。
没有哪一盏灯是永恒的,但正因为它们会灭,人们才如此珍惜每一次点亮的瞬间。
在这个世界,没有人再害怕黑暗。
因为他们知道??
只要心中还记得光的模样,
就永远不会真正沉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