解密过程耗时六小时。
当文字逐行显现时,办公室里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。
那是黄阿妹用最后力气录入的日志,共两千三百余字,分为三部分:第一部分是技术参数与系统自检报告;第二部分是对后续维护人员的操作指引;第三部分,则是一封写给未知接收者的信。
>“如果你看到这些字,说明赤瞳还在运行。我很高兴。
>
>我不知道你是谁,也许是我的战友后代,也许是几十年后的科学家,甚至可能是个普通学生。但没关系,只要你愿意读下去,我就不是孤独的。
>
>这些年,很多人问我为什么要参加这个任务。我说因为我是党员,因为组织需要。但这不是全部真相。
>
>真相是,我害怕。我怕有一天我们的国家再被人封锁技术,怕孩子们上学要用外国芯片,怕医院里的机器一旦断供就会停转。所以我来了,我想做点什么,哪怕只是守住一台机器。
>
>有人说我们牺牲太大。可我觉得,比起那些永远失去父母的孩子,比起那些因信息不通而错失战机的战士,我们这点苦不算什么。
>
>请记住,真正的安全,不在于武器多强,而在于有没有人在看不见的地方默默守护。
>
>如果你有能力,请继续修好它,升级它,让它活得比我们都久。
>
>如果你只是路过,请替我们看看这个世界变好了没有。
>
>??黄阿妹,1979年5月28日凌晨,于地下控制室”
文档末尾附有一张手绘草图,画的是一个简易太阳能充电装置的设计方案,旁边写着:“若电力中断,可用此法维持基础运行。”
周舟久久凝视着屏幕,直到眼角湿润。
“她一直在想办法让系统活下去……哪怕她死了。”
当天下午,国务院召开紧急会议,决定将“赤瞳工程”正式纳入国家级文化遗产保护项目,并启动“薪火计划”??以黄阿妹遗稿为基础,组建新一代国产监测系统的研发团队,目标是打造完全自主可控的“赤瞳-X”。
周舟被任命为首席顾问。
与此同时,“萤火班”的学生们得知这一消息后自发组织了一场演讲比赛,主题是:“如果我是黄阿妹”。
十三岁的黎苗苗站在讲台上,穿着洗得发白的校服,声音不大却格外有力:
“我奶奶也是农村教师,她说知识是为了照亮更多人。那天我读完黄阿妹的信,突然明白了什么叫‘照亮’。她不是在山洞里等着被人救,而是在黑暗中自己点燃了一根火柴。哪怕只能烧十秒钟,也要让人知道这里有人,这里有光。”
台下掌声雷动。
杨蜜坐在第一排,悄悄抹去眼角的泪水。
一个月后,首台“赤瞳-X”原型机在云南某保密基地成功启动。开机瞬间,屏幕上跳出一行字:
>“继承者已就位,守护继续。”
现场所有人起立鼓掌。
而在千里之外的腾冲,一场特殊的仪式正在进行。当地政府将赵大发生前居住过的山村更名为“萤火村”,并在村口立碑铭文。碑背面刻着他曾说过的一句话: